我国食(药)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产量产值持续增长,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栽培品种、区域布局等方面的结构逐渐显现不合理现象。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总结推进羊肚菌生产和市场开发的规范协调。中国食用菌协会与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经研究决定于2017年3月24日至26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全国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经验交流会暨三门峡羊肚菌生产现场会”。

本次大会主题是“推动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引导并扩大市场消费”。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持续增长提供动力。随着食品安全及“一荤一素一菇”的均衡营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食用菌消费市场亟待开发。为此,本次大会汇集食用菌行业的专家、学者、采购商和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搭建供需平台,传播食用菌营养理念,为行业科技进步、生产经营、循环利用等提供更多合作发展机会。

大会还将发布我国羊肚菌产业新情况、新趋势。大会旨在通过围绕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菌类市场开发前景、羊肚菌关键生产技术等问题,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到会解读与研讨,总结以羊肚菌为代表的食药用菌品种在研发、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如:由于羊肚菌出口没有编码,出口难已经成了老问题,三门峡卢氏县九龙实业公司率先向海关提出将羊肚菌作为单独编码,“干羊肚菌”从2017年开始获得单独编码,海关税则号列和统计商品编码;同时,会议还将举办羊肚菌及食用菌美食品鉴会、羊肚菌基地参观、产销对接等多项专题活动。

相关链接: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而得以快速发展,很多主产区更是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地创新发展、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在进行培育、扶持,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河南三门峡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该市着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也是中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市之一。2016年食用菌栽培规模2.7亿袋,总产量24.6万吨,产值23亿元,出口2.02亿美元。食用菌已成为三门峡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品牌效应愈发显现。特别是近两年引进的珍稀品种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扶贫效果和推广价值。羊肚菌出口近年已成三门峡市食用菌新亮点,由于羊肚菌出口没有编码,出口难已经成了老问题,三门峡卢氏县九龙实业公司率先向海关提出将羊肚菌作为单独编码,“干羊肚菌”从2017年开始获得单独编码,海关税则号列和统计商品编码为“0712.3991”;税号明确意味着为羊肚菌出口企业降低了报关、报检的商品识别复杂程度,也有助于企业通过明确的报关单信息和统计数据办理退税、向地方政府申请产业支持补贴等事项。

参考:中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中国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同时,传统生产和现代化种植方式并存。中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食用菌总产量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果品、油料。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同时,中国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种类已达70多种,大宗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菇、金针菇、草菇等,一系列的珍稀品种如白灵菇、茶树菇、真姬菇、灰树花和羊肚菌等也受到市场青睐。近年来,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和双孢蘑菇等工厂化生产品种日渐丰富,灵芝、虫草、茯苓和天麻等药用菌市发展较快。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台湾省区)的统计调查,2015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476.27万吨,产值为2516.38亿元,比2014年的产量3270万吨增长了6.3%,比2014年的产值2258.1亿元增长了11.44%。按分品种产量统计,前7位的品种分别是:香菇(766.66万吨)、黑木耳(633.69万吨)、平菇(590.18万吨)、金针菇(261.35万吨)、双孢蘑菇(337.96万吨)、毛木耳(182.58万吨)和杏鲍菇(136.49万吨),产量都超过100万吨。排在前7位的品种的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4%。据中国海关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共出口食(药)用菌类产品50.7万吨(干、鲜混合计算)。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品种有干香菇、干木耳和小白蘑菇罐头。中国的香菇、木耳、银耳等已出口到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在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也逐步成熟,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发展。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带动食用菌消费量的增长,专业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食用菌流通方式丰富,国内国际贸易量逐年提升。

产业化基地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全国食用菌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100多个,从业人口逾2000万,形成了黑龙江省东宁县、辽宁省岫岩县、河北省平泉县、河南省西峡县、浙江省庆元县、湖北随州、福建古田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主产基地。有的县食用菌产值近百亿元,很多地区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精准扶贫和脱贫。这些主产基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食用菌种植村和特色小镇,成为“三农”发展的新亮点。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一大批科研教学机构都建立了食用菌方面的科技基地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行业科技工作者带动下,推广优良品种,更迭栽培原料,改进栽培技术,提高设施技术,新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作用,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中国同行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大增强了中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全国食用菌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运销商贩、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格局。全国各类食用菌批发市场近100家,其中常年交易、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60多家,年交易额超亿元。这些市场分布纵横交错,成为中国食用菌流通中心。同时,一些主产基地县如庆元县、古田县已成立了渤海商品交易所香菇、银耳现货电子交易,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营销的转变。

食用菌产业是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近年来,中国食用菌协会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推广力度,并组织行业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农畜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农畜废弃物—食用菌—饲料—养殖—沼气—农作物”等多种循环利用模式在全国广泛应用,农村废弃资源得到多次利用,实现多元增值,净化了环境,改善了一些农村脏和乱的面貌。

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针对适用于农村栽培模式的大宗食用菌品种,中国在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专用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机械化和规模化制袋技术、精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以及新型高效栽培设施与栽培管理技术进步较快。现有工厂化栽培技术水平、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应用较广大。食用菌产业的专用机械和专用设施等装备,包括专用菌种生产系统、专用制袋系统(含高效灭菌柜)、专用出菇棚(房)、温光水气自动控制系统等取得新成果。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食和素食的优势,“一荤一素一菇”匀衡营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在作为人类主粮、保健和药用方面前景广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食用菌消费量在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假设每个家庭每天消费食用菌类300克,那么中国3亿家庭的年消费量就是3,285万吨,其市场潜力十分巨大。食用菌是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产,符合当前国际社会所提倡的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指标体系,有利于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