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银发浪潮”的来临,养老话题十分引人关注。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刘凯华、张凤宝委员,围绕如何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体面”提出建议。
建立评估体系 让照护服务更精准
刘凯华说,就广大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做补充。而补充就应是“兜底”,即当老人在家庭和社区都不能完成养老时,机构应该是最后的保障。而在我国一些地区,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床难求”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现象并存。以本市为例,目前一般老年人月退休金在3000元左右,而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老人的最低护理标准,每月最低收费在2700元,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在4000元。差距之大,特别是对低收入的老年人,决定了其很难入住机构养老。
刘凯华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冷热不均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没有进行评估后的分类管理。各种统计数字只是涵盖总体,要使不具备自我照护能力的老年人,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保障,把有限的资源给予真正需要照护和帮助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个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综合能力评估,算出照护总成本,提供精准化服务,十分必要。
刘凯华建议,一是要由民政主管部门牵头,着手建立老年人综合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对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家庭构成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综合性评估。二是要彻底厘清福利性养老与商业化养老的区别,划定界线,在政府政策扶持上给予明确区分,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积极引导其到商业化养老机构去养老。政府要停止只对养老机构床位进行补贴的行为。三是通过对老年人个体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估,建立个性化的分类服务清单和建立“轮候”入住机构养老机制,让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照护服务。
提供特色服务 关爱失能失智老人
张凤宝说,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有效举措。目前,机构养老还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专业老年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不规范,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机构养老还不能得到很多家庭和老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探索建立社区多元化养老体系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才更能满足其需求。
张凤宝建议,一是推广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定点签约服务机制。社区行政主管部门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针对辖区内失能失智老人家庭进行调研,对有医疗需求意愿的,进行签约式服务。实行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半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宗旨,建立集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为主的连续性、综合性、低成本、高效率、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社保部门应根据老人需求制定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利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基础病筛查,做日常老人医疗数据分析,适当放宽老年常用药品目录。三是建立评估评价体系,通过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和个人需求的评估,提供个体化的服务。四是建立一支稳定的服务队伍。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对有意从事护理的人员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充实社区及机构服务队伍。同时,对社区医生和护士给予上门补贴,提高有偿服务的工作积极性。(记者 刘平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