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拥有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的风土条件,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区,并以“酒庄酒”的发展模式引领着国内优质葡萄酒的生产,成为宁夏的“紫色名片”。同时,这一新兴产业也在改善生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产区和产品品牌影响力较低,销售仍是宁夏葡萄酒面临的最大困境。

宁夏葡萄酒产业“量质齐飞”

在宁夏银川市一家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打理葡萄(2018年9月14日)。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近十年来,在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宁夏贺兰山东麓成为国内外葡萄酒产业资本的投资热土。截至目前,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49.2万亩,占全国的,建成、在建酒庄21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

记者调研了解到,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宁夏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确保酿造出高品质葡萄酒,产区影响力日益凸显。据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世华介绍,近十年先后有50多家酒庄的上千款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斩获顶级大奖,葡萄酒更是远销法国、德国、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各国葡萄酒受疫情影响出口普遍下滑,但据银川海关的统计数据,宁夏当年葡萄酒出口值同比增长46.4%。与此同时,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也为宁夏葡萄酒的热销添了一把火,京东、天猫等平台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专营店点击量上涨明显。

尽管销售数据仍略低,但正如西鸽酒庄庄主张言志所说,他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前景充满信心,目前进口葡萄酒占据主流,但这不是坏事,进口葡萄酒至少起到了口感教育和市场培育的作用,只要本土葡萄酒提高性价比,市场会回来的。

张言志曾在法国学习过酿酒葡萄技术,2013年在宁夏建立了一个600亩的观兰酒庄,4年前又整合2万亩葡萄园打造了西鸽酒庄。如今,西鸽酒庄年产葡萄酒100多万瓶,成为业内规模较大的酒庄之一。

同时,宁夏将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生态修复结合,综合效益正在显现:酒庄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对扩大产区知名度、拉动葡萄酒消费至关重要;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12万余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产业发展使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也带动绿化及防护林建设;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

47岁的张鹏飞是一名劳务经纪人,每年他会带领上百人在不同葡萄园、不同阶段打工。他说,葡萄园里活不累,女人就能干,每天能挣100块钱左右,靠着这些稳定的收入,不少家庭都买了小汽车。

擦亮“紫色名片”仍存多重难题

宁夏依托当地独特的风土资源,把葡萄酒发展成为一张靓丽的“紫色名片”。但记者调研了解到,品牌认可度低、产业融合度不够、人才和科技支撑不足等是当前宁夏葡萄酒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产区和产品品牌缺乏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还需拓展提升。宁夏社科院专家李雪峰、王林伶等认为,虽然贺兰山东麓产区已在国内外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内大众消费者中知名度不高,产区没有能真正叫得响的代表产区的酒庄产品品牌,消费者面对众多的酒庄品牌,也不知道选择哪一款葡萄酒品牌合适。

同时,宁夏多数葡萄酒酒庄(企业)投资者属于跨界投资,缺乏理性的定价思维和成熟的销售网络,加上近几年国产葡萄酒销售量连续下滑,宁夏葡萄酒这个新兴品牌更难进入市场,导致不少酒庄都有大量库存甚至是售卖原酒。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酒庄(企业)市场营销额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长城天赋酒庄、张裕酒庄及贺兰神3家酒庄。

“一些酒庄只关注如何酿得出可以拿国际大奖的酒,而不去研究大众消费需要什么口味和价格的酒,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法国路威酩轩集团投资的夏桐酒庄总经理苏龙说。

其次,产业融合层次较低。赵世华说,以葡萄酒旅游为例,当前葡萄酒庄已被作为宁夏全域旅游的主要线路和重要业态,但旅游产品还比较单调,主要还是葡萄园、酿酒过程的观光,深度体验项目较少。此外,酒庄与酒庄之间、酒庄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设施线路缺乏,限制了普通群众休闲旅游的出行方便。

业内人士认为,葡萄酒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葡萄酒庄既是酿酒庄园又是生态景观,发展跨界融合大有空间、前景广阔。张言志说,葡萄酒旅游能帮助打通销售瓶颈。旅游可以带动酒庄和产区的品牌宣传,也能卖酒来增加收入。纳帕是旧金山的后花园,斯特伦斯堡是南非的后花园,世界所有知名产区都是旅游胜地。宁夏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更多的人会来酒庄旅游。

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系主任徐伟荣也说,酒旅融合代表宁夏葡萄酒产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从长远看,葡萄酒旅游对一个酒庄树立品牌形象以及同顾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十分有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比短期的经济收入来得更为重要,因此宁夏亟待解决发展‘葡萄酒+’面临的问题,促进产业融合。”他说。

第三,人才和科技支撑不足。数据显示,宁夏葡萄酒企业中被评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仅有6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只有2家。产区也缺乏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的种植师、酿酒师、营销师及职业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尤其在春耕、采摘等集中用工期,能够在田间带工的专业人才较少。

培育“大单品”叫响产区品牌

为将宁夏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都”,受访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培育“大单品”、提升产业融合度、延伸产业链等方面着手,尽快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是优先培育“大单品”。受访者普遍认为,为破解宁夏葡萄酒销售困局,建议政府培育一个产区公用品牌,酒庄可以共享,集中力量培育“大单品”有助于尽快打响产区品牌。而且,酒企要以高端葡萄酒为引领,中端葡萄酒为支撑,大众消费葡萄酒为基础,调整葡萄酒价格结构,增加100—300元/瓶的中高档葡萄酒占有比例。

在主持酿造“外交使节”葡萄酒获得影响与销量“双重效益”后,西夏王总工程师俞惠明还带领团队推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大单品“开元1984”、研发葡萄烈酒、酿造适合女性饮用的特色果露酒。他认为,酿酒师必须要贴近、跟紧市场,改变过去酿酒师酿什么、消费者喝什么的心态,转为消费者喝什么、酿酒师酿什么。“都说‘国人喝国酒’,酿酒师、酒企只有酿出国内消费者喜欢的物美价廉的葡萄酒,才能真正打开这个广阔的市场。”俞惠明说。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宁夏仍需像世界其他葡萄酒产区一样,继续加强葡萄酒教育,通过让消费者“懂酒、会喝酒”来刺激消费。在国人品味的培养上,葡萄酒教育很重要,要建设中国葡萄酒体系,增强品牌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应对目前葡萄酒销量下滑,增强国人对葡萄酒品牌、文化信心的方法。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赵世华等人建议,要统筹产业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专业院校合作,不断优化区内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定向培养一批葡萄酒产业急需的园艺师、酿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苏龙呼吁,宁夏加大产业科研投入,解决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性瓶颈问题,包括集成研究出适宜埋土的葡萄园机械,解决逐渐暴露的劳动力短缺、标准化及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强酿酒葡萄育种研究,免埋土品种研究及技术储备,保障产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教育厅正在加快推进中国人民大学与自治区政府共建中法国际学院项目落地,这所学校将促进葡萄酒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是完善产区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不少酒庄负责人建议,完善产区基础设施,畅通酒庄、园区之间以及与主干道路的连接线,不断丰富葡萄酒主题旅游体验项目。同时,应引进企业投资葡萄酒的配套产业,比如葡萄酒瓶、酒塞、酒标、辅料等,并加大对葡萄酒衍生品的开发,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要合理规划,科学种植,保障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种植区域的原生态品质。李雪峰、王林伶等认为,要充分考虑贺兰山东麓特有的风土条件、日照、热量、砂石、土壤等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葡萄酒种植土地进行检测,要把葡萄酒种植用地作为关键性、主导性、基础性的要素保障来规划设计保护,从制度上、种植上、源头上保障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种植区域的原生态品质,让世界葡萄酒界知道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有边界的。(记者艾福梅、赵倩、马思嘉)

本期编辑:一个小38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