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化讲座、看音乐剧、逛手工艺集市……
2月25日,成都东郊记忆音乐之家座无虚席,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省川剧院副院长廖天麟给市民带来了一场古典舞/爵士舞讲座。听众不但全神贯注地聆听,而且还跟着主讲者手舞足蹈地学了起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周末去参加什么文化活动”已成为成都市不少市民最新的打招呼方式。从文化讲座到音乐剧,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受到市民的热捧。
□本报记者 何浩源
听讲座成热潮 市民热衷听名家“摆龙门阵”
记者在东郊记忆音乐之家看见,来参加古典舞/爵士舞讲座的大多数是中年妇女,她们都是舞蹈爱好者。
讲座中,廖天麟详细讲解了古典舞和爵士舞的特点,以及学习这两种舞蹈的注意事项。廖天麟还邀请听众走上讲台现场教授这两种舞蹈的动作要领。
刘利女士不仅自己边听边学,还让丈夫用手机把讲座全程录制下来,“拍下来回家慢慢学”。旁边的周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只是觉得爵士舞好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跳,今天终于学会了几个动作。她一边说,一边还跳起了刚学会的舞蹈动作,“以后我照相就摆这个姿势了”。
廖天麟说,非常高兴能够向市民介绍古典舞和爵士舞的知识,跳舞和运动一样能让人更有精气神。希望听众回家后也能继续学习舞蹈,并且经常在亲朋中“秀一手”。
在成都图书馆,民间红学家杨贤水带来的《红楼梦》讲座《脂砚斋有话说》吸引了400多名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里也坐满了人。杨贤水说,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讲座能吸引这么多听众。最让他欣慰的是,听众里有很多年轻人,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魅力是不分年龄的。
杨贤水先生从“曹雪芹真的是《红楼梦》文本故事的作者吗?”“《红楼梦》文本故事的主线是宝、黛爱情悲剧故事吗?”等问题着手,与红学爱好者们一起解读了《红楼梦》易读难懂的密码。主讲者观点新颖,逻辑严密,语言风趣,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很多听众表示,原来《红楼梦》还能这样读。更有听众说,讲得太好了,感觉像是在听名家“摆龙门阵”。
63岁的车庚训先生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现场,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红楼梦》一直很痴迷,家里不仅收藏有多个版本的《红楼梦》,还有数十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上次听杨贤水先生的讲座,因为来晚了只能坐在过道,所以这次提前过来。
26岁的张女士说,和逛街看电影相比,她更喜欢用听讲座的方式度过周末。除了《红楼梦》系列讲座外,知名作家流沙河的讲座她基本上每次都会到场。
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市民周末赶“文化大集”
除了精彩的讲座外,成都市民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各大公园和广场随处可见市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电影院、书店、健身房的客流也是川流不息。
从图书馆、博物馆到综合文化站,甚至民营书店……成都各大文化机构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形式上创新求变,为市民烹制出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有音乐、绘画,也有文学、科技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给市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享受。
比如,杜甫草堂博物馆上演的音乐剧《寻找杜甫》以当代人的视角演绎历史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杜甫传奇般的人生境遇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东郊记忆的手工艺集市向市民展示了民间手工爱好者精致的作品;方所书店的插画师名家讲座把听众带进了五彩缤纷的插画世界;而成都市文化馆的“科技改变生活——数字文化馆游园活动”则让市民亲身体验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市民李海先先生说,以前周末流行赶集,现在周末还是流行赶集,不过赶的是各种“文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