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高岳
相关专家表示
二维码尚属新生事物,相关部门目前对违法二维码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够,造成违法二维码链接层出不穷
一方面需要市民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急需政府部门加强二维码监管,规范应用标准,提高安全门槛,肃清二维码乱象
2016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家商场内出现了照片免费打印机,市民只要用手机扫描机器上张贴的二维码,即可发送照片并在机器上免费打印照片。正当不少年轻人为这种“立等可取”的时髦和方便叫好时,也有人担忧其中暗藏商家恶意营销、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事实上,这种担忧并非多虑,国内已有多地发生了用户扫码打印照片后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的现象。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从法律上讲,用户扫码免费打印照片如果遭遇隐私泄露,打印设备提供者和商家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违反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但在司法实务中,虽然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互联网管理规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维权,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法制网记者 周宵鹏
福利实为微信营销
只需微信扫一扫,加关注,就可以免费打印照片,这项活动出现之初,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由于这些照片免费打印机均摆放在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尤其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等位的时候过来扫一扫打发时间,而且打印出来的照片质量也不错,一开始感觉很有意思。”2016年8月,石家庄市民肖某在市区某商场一家餐厅外第一次接触到扫码免费打印。她告诉记者,只需打开微信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关注该公众号,把手机中的照片发至公众号平台,再输入打印机上的打印码,就可以免费打印照片。
肖某提到的照片免费打印机摆放在商场内一家连锁餐厅的门口,机器上一共有4个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标注显示都是美食类的公众号,用户每关注一个,便可以免费打印一张照片。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有4位市民前来打印照片,其中还有一人得悉后专门来打印全家福。
“这个机器放这里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一开始每天来打印照片的市民特别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打印将近500张照片,一个月打印3000张。”石家庄市一家连锁甜品店在门口摆放了照片免费打印机,当被问及摆放机器的目的时,该店负责人直言:“免费打印照片就是个噱头,就是为了增加微信公众号粉丝。一个粉丝只能打印一张照片,一个月就能增加3000左右的粉丝量。”
实际上,所谓“免费打印照片”就是一种微信营销。摆放机器的商家,既能用它减少等位顾客的枯燥感,更能通过免费打印照片有效吸粉,扩大营销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其实像上述甜品店自己购置照片免费打印机的商家并不多,更多的是相关运营企业免费提供给商家,市民扫码关注的公众号也不是相邻的商家,而是专门的商业公众号。“通过扫码打印机在相关店面的精准投放,可以吸收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客户,目前企业旗下的数个公众号合计粉丝量已颇为可观,公众号向客户推送图文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了此类扫码打印机运营企业的盈利模式,关键是吸粉运营公号以吸引广告商投资。
“如果仅仅关注的是某一个商家自己的公众号,最多就是被收集到微信的照片和个人微信号,但如果扫码机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我又将个人照片传了过去,总感觉有些不安全。”在打印过几次照片后,肖某开始有了隐私泄露的隐忧:照片免费打印机的运营企业拥有诸多打印机,获取的微信用户信息和所需打印照片的数量巨大,如何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用户通过微信传送过来的照片,会一直存在我们的电脑后台,我们会定期清理掉,并且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不能将照片对外传播,所以不会发生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上述甜品店负责人说。但正如其所说,虽然有明确的严格要求,但由于没有相关制约措施,只能靠后台工作人员的自觉自律来约束行为,的确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恶意营销盗取信息
明明只扫了一个二维码,却发现莫名关注上了多个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每天发送垃圾信息,删除的速度赶不上继续关注其他公众号的速度;扫的是商家的二维码,可关注上却发现是其他的微信号……近期国内多个地方出现了用户在扫码免费打印照片遭遇到“陷阱”的现象,有的被强行“圈粉”,有的甚至账号被盗,遭遇电信诈骗。
“看起来都很美,但是有的是‘馅饼’,有的却是‘陷阱’。”石家庄某大型超市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市民通过微信扫码免费打印照片有可能遭遇的风险。
据介绍,有的商家故意提供虚假链接或在机器上再人为覆盖一层二维码,扫描了这些二维码,就会进入广告平台;有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在程序上做了“手脚”,如果扫了码,就会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不断弹窗推送广告,甚至自动进入广告链接。
恶意营销只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个人隐私被泄露和遭受财产损害。有些公众号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用户的信息,将真实信息与个人照片比对后,就有可能全面掌握用户敏感隐私信息。二维码作为网页的链接路径和程序的下载接口,一旦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进不法分子提供的木马病毒程序,消费者在手机上操作绑定的银行卡时,账号密码会被一览无余,银行卡内的钱款有被盗刷的风险。
“微信公众号是商家的广告平台,以‘免费’打印照片来获取关注,这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应当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锦辉表示,消费者扫码后,如果发生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等现象,可以向打印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提起维权。
刘锦辉认为,扫码打印照片机器运营企业和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二维码的真实链接指向、扫码后果的情况下,引导消费者操作,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链接进入广告平台,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由于这种行为剥夺了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意向和兴趣,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如果机器运营企业和商家未经许可就擅自获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这些情况都将被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有的商家即使没有违法获取用户隐私的行为,对其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机器提供者和商家也有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刘锦辉说,如果由于自己保管不善被泄露或非法倒卖,导致公民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失的,机器提供者和商家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规范市场强化监管
随着二维码被广泛地应用到服务、支付等各个领域,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见码即扫”“见码即购”的时代。然而,在方便了群众生活的同时,由于诸多“毒”二维码的存在,二维码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2016年11月,石家庄市街头道路两侧停放的许多车辆上都贴上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违法停车罚单”,上边印有一个二维码,要求车主两日内通过微信扫码缴纳罚款处理违法,否则将面临扣分处罚。当车主用手机对“罚单”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后,手机上出现了一个微信转账界面,上面显示有卡通警察形象和“向违法处理转账”的字样,并标有100元的金额。选择转账并输入支付密码和金额,钱就会被转走。然而,这些同样盖有“石家庄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公章的“罚单”却是假罚单。
目前共享单车在全国多个城市风靡,但近期有人发现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有了问题:有的是在“扫码骑走”之外多贴上了其他二维码,有的是在原来二维码上粘贴了新的二维码,扫一扫后竟然出现转账的界面。多地警方证实,这也是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制造的新骗局。
一面是二维码生成不存在门槛,谁都可以通过相关软件随意制作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包含什么内容无规则可依;一面司法实务中对违法二维码链接行为的监管和惩处难度较大。二维码乱象频出,几乎让人谈“码”色变。
据了解,由于二维码只有被消费者扫码关注后才能发现其是否违法违规,传播具有隐蔽性,无法做到事前审核和全程监督,只能被动等待举报。不良商家和不法分子为了达到窃取隐私、盗窃账号等非法目的,不断更新二维码,或者在目的实现后删帖、另开新号,使得完整的证据链条不易形成,且因受制于网络虚拟的特点,查找加害人及受害人的难度均较大。
“在扫码免费打印照片中,照片上出现的商户信息难以指向实际责任人,加之是免费打印,导致一旦发生纠纷后,法律上对责任主体的认定和过错程度的界定难度较大。”刘锦辉说,这些也成为目前违法二维码难以管理查处的原因所在。
“二维码只是一种信息编码方式,治病救人还是持刀伤人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中。”在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陈雪看来,从恶意广告到金融诈骗,都能通过二维码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快速传播,二维码只是充当了网络诈骗链接入口的角色,对二维码使用的监管缺失以及行业的低门槛才是其安全隐患的根源。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大量运用的是国外的二维码技术,其开放式的市场应用模式导致了各种安全问题频发且难以有效监控。随着二维码应用日益普遍,其安全性理应得到重视,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并推广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二维码技术标准。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二维码监管办法,并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实施违法犯罪、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净化二维码领域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目前亟待监管部门加强恶意手机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信誉、认证入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陈雪坦陈,在行业和技术标准出台之前,消费者“扫一扫”时,应提高安全意识,尽量先核实二维码的来源,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