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成立于1991年9月,1992年11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主要在数字娱乐、医药电子商务、化纤等领域投资。”在海虹控股2003年发布的A股增发意向书上,这样写道。
海虹控股是国新健康的前身,以纺织业务起家,也曾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网络游戏股。这与当下的国新健康定位相差甚远,变动最早从2017年11月开始,国风投基金成为海虹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在5个月后,海虹控股更名为“国新健康”。
早在2009年,海虹控股牵手了北美最大的PBM(医疗福利管理)企业美国ESI集团,意在将医疗福利管理业务“中国本土化”,海虹控股也因此得到了“医保控费第一股”的名号。尽管在医保管理服务上浸淫已近10年,但从历年业绩表现来看,如今的国新健康距离真正上的“医保控费第一股”似乎还有些远。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国有资本的青睐
成立起初,海虹控股的医药电商业务并不算太“风生水起”,但的确迎上了国内医药电商发展的“东风”。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及其配套文件,要求“在药品购销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
这一文件为海虹医药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这一年,海虹控股建立了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随着药品交易也开始由部分地区、部分品种上网集中招标采购向全国所有地区、所有品种都上网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向发展,大大扩充了市场容量,海虹控股的电子事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医药电子商务所积淀下来的药企和药房的资源,为其后来延伸PBM事业打下了资源基础,也是这一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提供PBM服务的机构一般介于市场内的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雇主等)、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药房之间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而海虹控股在医药流通价值链中所连接的药品生产商、零售商、配送商、医疗机构、消费者,正是海虹控股的优势所在。
作为当时中国从事PBM服务的“独子”,海虹控股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数据也还算亮眼:2015年,海虹湛江第三方医保基金支付管理公司挂牌;截至2017年11月,海虹控股已经为全国23个省的149个医保基金统筹单位所做的智能医保审核服务,在全国医保统筹单位中占比约37.63%的份额,涉及参保人数2.7亿人,涉及医保基金统筹规模5000亿元以上,处于全国首位。
第一个打开中国PBM市场、全国首位的占有率,终于让海虹控股引起了国家队基金的注意。2017年11月11日,国风投基金以5亿元通过海虹控股股东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曲线”入主,控股海虹控股约20.80%股份。紧接着在5个月后,海虹控股更名为现在的“国新健康”。
上市之际,海虹控股的医疗相关业务占比还不超过整体业务的30%,而在成为国新健康后,摇身转变为专注“中国健康保障服务体系”这一角色,并且将其原有业务架构进行了整合。
数据赋能医保控费,五大业务并驾齐驱
根据国新健康发布的2017年年报,在国新健康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国新后,国新健康制定了打造“中国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医保基金综合管理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医药福利管理服务(PBM)、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医疗人工智能服务五大板块的业务架构,统称“健康保障服务”。
国新健康剥离了海虹控股原有的药品及医疗器械招投标业务,原医药电子政务业务划入医药福利管理服务(PBM),原PBM业务划入医保基金综合管理服务,原海虹新健康划入医疗人工智能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
而上述五大业务板块,底层的技术支持在于四大数据库,具体指的是临床知识库、药品信息库、医保政策库、医疗专家库。其中包含713万条医学数据、5668万条诊疗规则数据等医学指数图谱数据。
从国新健康2018年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五大主营业务公司营收2235.3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827.34万元。
其中,药品及医疗器械招标代理、PBM和医保基金综合管理仍然为公司的收入重头,但基本上这几大项目的营业成本都大于营收或持平状态,尤其是医保基金综合管理服务的投入成本高于收入的四倍有余。而五大主营业务中的医疗人工智能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仍然占据很小的部分,综合营收不足总营收的0.2%。
从私营性质走向国资性质集团,对国新健康拿到一手好牌十分有利。由于PBM、TPA等业务涉及国计民生,政策性和市场性都非常强,而当下的医疗保险市场空间又没有完全打开,能够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队VC的加持,一方面国新健康有了国家的“背书”,直接推动其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也暗藏国家层面对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管治和应用的决心。
要配得上“医保控费第一股”还需多久?
然而,国新健康近年来业绩上的接连“跳水”,却和央企“强势”背书形成了反差。
据国新健康日前发布的2018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亏损为1.50亿元–1.9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9.56%-1239.44%。转变身份后的第一份年报成绩让人不太满意,并且在过去的8年里,主营业务都是亏损状态。
从2009年到2017年的数据来看,尽管国新健康归母净利润合计达1.68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就是主营业务的净利润,总亏损达到了6.27亿元。
很显然,虽然早早地将PBM这个“洋项目”引入中国,但国新健康在“中国化”探索尚未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落地在保险这一细分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仍然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场景。
首先,我国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这一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加上中国有15亿人口,覆盖医保人口5亿基数巨大并正在逐年增加。这给国新健康在内的专注于医保控费服务机构提供了机会,同时也符合新医改的发展方向;其次,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国新健康所落地的DRGs(按病种付费)的医疗保险服务模式会得到一定的助推力;再次,根据国新健康2018年半年报数据,医疗人工智能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营收与其他业务相差甚远,这两大业务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最后,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也还没有完全打开,有行业人士分析,医疗大数据商业开发应用收入及无法估计的巨额收入在C端,业务延伸或许是国新健康的选择之一。
另外,国新健康近年也在寻求自身的转变。据其2018年业绩预告显示,国新健康正在扩展业务的领域边界和层次性,“1+1+N”(大数据+大平台+综合服务)模式,在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市场拓展、B端(医疗机构、商业保险、药品生产与流通企业)及C端(个人用户)的数据服务产品研发方面持续投入。
要配得上“医保控费第一股”这一称号,国新健康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来看,不论是市场的信心,还是国家在整个支付层面改革的推进,对于国新健康来说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