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终究需要融合发展。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这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不仅是给旅游“加码”,更是给文化“赋能”。就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旅游的重要依托。进入文旅融合时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如何实现路径和模式上的创新,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智慧。
“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业发展的内涵与灵魂,旅游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内涵决定载体的厚度与魅力,载体影响内涵的表述与传播。进入文旅融合时代,首先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其次要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整合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驱动,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最后还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既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5月8日,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詹庚庆在“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表示。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同样有着深刻思考的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史建华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被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和方向上,践行高标准、探索新路子,不仅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进入文旅融合时代,我们不仅要更加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还要进一步提高相关实施标准: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更新为基础、发展为动力;要力求避免‘重规划,轻实施’;具体项目运作要切忌简单化、过于市场化。”
保护与发展不能对立
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该重保护还是重发展的问题上,相关政府部门、不同专家之间存在分歧,甚至出现了一些误区。站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角度,有人认为文物保护的对象最好少一些。南京市古都学会会长杨新华并不认同,“我国与英格兰面积相差73倍,但文物保护数量上英格兰文保建筑有50万处、保护区8000多处,我国各级文保单位总计10万处,保护区只有上百处。南京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也仅有300余处,与南京2400多年建城历史和古都地位极不相称”。
另一种误区是“冻结式保护”。江苏省文物局原局长刘谨胜表示,目前一些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内部物质环境已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冻结式保护”往往会导致区域现状越来越差。史建华对此也认为,社会在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提高,时至今日更不能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应积极摸索出一条保护和改造利用有机结合的路子,逐步形成良性互动。
那么,怎样做才是科学的保护与发展?尤其是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既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与肌理又能反哺而不是阻碍城市向前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对此,包含史建华、刘谨胜在内的多位专家一致表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一定要坚持调研先行,只有经过充分调研、详细了解,才有可能实施科学保护、合理发展。此外,在充分发挥好专家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群众特别是“原住民”意见,让他们也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以减少阻力获得最多支持。
系统性保护与发展势在必行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是最早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的省份之一,2001年就出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近年来,该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专项资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环境整治效果良好,保护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也得到了加强。
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保护和发展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史建华在对全国1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了详细调研后发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只是有“古”的味道,但大同小异,没有把当地最优秀的历史阶段特征放进去,更没有把该地区建筑形态的精髓和文化脉络充分反映出来。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魅力主要取决于特色,但在过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反而消弭了特色,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刘谨胜说,以往部分地方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致使城市、镇村整体风貌丧失,街巷空间被任意改变,历史格局完整性被破坏。
保护首先应“心中有数”。据杨新华介绍,南京市2005年就开展了资源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规划、文物等主管部门可联网查询,并将普查成果运用于行政许可发放,实现前瞻性保护。“要有预见地尽早开展资源普查,实行保护名录和标识牌制度,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总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在项目运作上不能简单化、过于市场化。”史建华表示,应遵循其特殊性、综合性的特点,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看待,要在分析研究、策划定位、规划设计、项目评估、建设施工、资金运营、业态招商、后期管理等环节,作出全方位的系统实施要求。同时,还要强调全过程化的系统思维,使各个环节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使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只有把它当作一项关系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一项涉及市场繁荣且具有经济活力的系统性工程,真正用系统性思维把项目做专、做精,才可能蹚出一条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