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2月6日在出席立法会简报会上坦言,近期个别新上市创业板公司股权过度集中,股价出现极端波动,影响了香港市场声誉。他透露,目前正联同港交所,检讨创业板运作,双方亦将合作处理更广泛的市场质素问题。
他指出:“(创业板)配股潮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最重要的说法是,不是单单符合一百人配股便是对的,如果很明显没有开放市场,也是有问题的。”
2月7日午间,日本针织成衣供应链商尚捷集团(下称尚捷)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延迟创业板上市计划。事实上,这是内衣零售商芭迪贝伊上周五被香港证监会延迟创业板上市后,第二家因涉及关于公众人士最低持股量限制而被迫暂停上市计划的创业板公司。
尚捷在声明中指出,为使公司及包销商有更多时间进行配售的建账程序,以确保证券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加上,因应监管机构就上市规则的规定作出查询;公司已决定将配售及股份于创业板上市日期由原定(8日)延至较后日期。”
“由于创业板一部分股票的价格被疯狂炒作,监管机构需要加强监管。一些基金通过炒卖这类股票,制造账面上大幅的盈利,但事实上很多这类股票根本卖不出去。整体来说,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大都非常理性。”丰盛金融资产管理董事黄国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创业板爆炒成风
自2014年以来,香港创业板的股价暴涨现象越发明显,广受市场诟病。当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19家公司中,79%的公司在上市两周内暴涨超过1倍。去年4月在创业板上市的建筑股联旺集团上市后三天上涨共43倍。
由于内地监管收紧IPO,导致很多内地企业纷纷转向香港,港股市场的壳资源供不应求。同时,香港创业板壳资源近年来的价格亦不断飙升,由早期的数千万港元飙升至目前的3亿~4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查港交所创业板资料发现,创业板的热闹势头依旧。今年1月,已有10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集资金额为6.37亿港元,其中有9家公司以配售形式上市。相比之下,2014年全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仅为19家,随后增至2015年的34家。
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45只新股在创业板上市,累计集资金额达到45.9亿港元。其中,去年第四季度,多达19只新股在创业板挂牌,集资额超过24.55亿元,创下2002年以来的季度最高记录。
以1月11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太平洋酒吧(08432)为例, 上市首日收报4.05港元/股,相比招股价0.29港元,高出接近13倍。公司上市当日的市值亦激增4.16亿港元至4.49亿港元。据悉,太平洋酒吧的首25名承配人在上市首日成交开始已掌控了多达99.5%的可交易股票。
事实上,太平洋酒吧的股价升幅在创业板并非个例。根据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十大最大升幅的新股,在上市首日的股价升幅达到15-22.43倍。
“创业板市场就像一个大赌场,股价的升幅完全脱离了现实,投资者就像在赌博。对他们而言,市值小的股票更容易炒作,而且近年壳股炒风正盛,这类新股亦具备这类概念,因此即使无基本因素亦愿意投资追捧。”某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香港创业板设立的背景是模仿美国纳斯达克,因此相比主板市场,门槛更低,公司没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开招股,由于流通量持续低迷,香港创业板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一些创业板公司由于流通量不足,股权高度集中,导致二级市场成交不断萎缩。创业板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月创业板的每日成交金额仅为3.66亿港元,远远低于2015年4月高峰时期的近25亿港元,跌幅超过85%。同时,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却直线攀升,由2005年大约27倍飙升至今年1月的70倍左右。
证监会关注是否提供开放市场
近年来,香港创业板市场“壳股”炒风盛行,已迫使监管机构收紧创业板上市。
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2月6日在出席立法会简报会上坦言,近期个别新上市创业板公司股权过度集中,股价出现极端波动,影响了香港市场声誉。他透露,目前正联同港交所,检讨创业板运作,双方亦将合作处理更广泛的市场质素问题。
他指出:“(创业板)配股潮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最重要的说法是,不是单单符合一百人配股便是对的,如果很明显没有开放市场,也是有问题的。”
同时,港交所上市主管戴林瀚8日则表示,有关创业板检讨咨询尚未有时间表,市场有责任遵从证监会就创业板首次公开招股(IPO)的指引。
此前,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在1月20日发出联合声明,批评多宗股份配售均分配予一小部分代理,并只配售予少数承配人,而剩余的股份通常被分成一手或两手向大批承配人配售;即使承配人数目超过100人,最终仍导致股权高度集中于首要承配人。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香港创业板的新股在2015年全年及2016年上半年,首25名承配人合共取得配售股份的96%,而整体发行的平均承配人数目为 135。此外,上述联合声明指出:“证监会观察到有一撮投资者多次在表面上互无关连的创业板首次公开招股中成为首要承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