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到底有多关心健康?11月29日,“2017算数健康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今日头条健康类资讯的总阅读量再刷新高,达到了240亿;截至今年10月,百姓对医改的关注度已超过4.5亿次……健康类资讯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如何在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保证“资讯供给”的质量?值得医疗自媒体、医疗机构、健康资讯类网站深思。
关注越来越多 关注面越来越广
2015年,今日头条首次发布国人健康关注度大数据,总阅读量为47亿次;2016年,这个数字滚动到了153亿次;2017年,其阅读量超过240亿次。就连2017年9月5日至9月17日苹果新品发布会期间,头条上健康类资讯的阅读量也高达8亿次,是“iPhone”的40多倍。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分析称,这表明热门事件的发生并不能转移老百姓对健康的关注。
从大数据来看,2017年用户关注度最高的10种疾病多是常见病和慢性病,其中肿瘤以超过36亿次的关注度跃居国人最关注的十大疾病之首,高血压和糖尿病紧随其后。肿瘤中,关注度排名第一的是肺癌。
除了疾病、营养和生活方式之外,百姓的健康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心理健康、医改政策等也是他们关注的话题。
自2015年“健康中国”被写进医改报告中,老百姓的眼睛就一直紧盯各项医改措施,截至2017年10月底,百姓对医改的关注度已超过4.5亿。其中,家庭医生、两票制、医联体、异地就医、药品加成五项政策热度最高。
三甲医院医生是健康资讯“供给主力”
健康资讯的需求如此之大,背后是谁在供给?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今日头条上健康头条号仅有3114个;2016年该数量翻了4倍,达到12715个;到了2017年,健康头条号增长至22119个,达到头条创建之初的7倍。
这些健康头条号的掌舵人,主要是国家机构、新闻媒体、自媒体及企业。其中,健康自媒体近两年的发展势头最猛,从2015年的2128个增长到14000多个,而自媒体的主力军则是全国各大三甲医院医生。
今年10月,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把撰写科普文章纳入了2017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医生做科普不再被视为“大材小用”,会有更多的医生加入到医学科普中来。
在头条号上有13万粉丝的“最后一支多巴胺”——范志伟,生活中是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来参加此次大会前,他和科室同事换班,连续工作40小时。“这40个小时里,我抢救了16名患者,接待门诊患者108位。”范志伟作为急诊医生的40小时里只能影响这124名患者,“但是我的一篇科普文章可以发送给13万粉丝,哪怕只有15%的铁杆粉丝阅读,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种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在狭小的急诊室中难以收获的。”
除了实现自身价值之外,坚持科普也给范志伟带来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收入”,比如总额达11万元的打赏。据他介绍,每月写科普文章的收入是他做急诊医生奖金的3倍。
健康资讯供给侧的机会和挑战
互联网上健康类资讯的需求,对国家机构、医疗机构、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对此,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局长毛群安也跃跃欲试。他设想,通过国家机构不断发布权威信息,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健康文化”。
“当人们渴求健康知识时,这意味着医护话语权的回归。”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品牌与宣传建设处处长施琳玲说。她同时指出,对于这种话语权,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自媒体医生,都应理性使用。
而对于健康类资讯媒体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信息精准地送给需要的人?今日头条的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其发送机制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送其关心的话题。但白岩松认为,有的时候用户所需要的并不是他关注的,健康信息的投放不仅要投其所“好”(四声),还要投其所“好”(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