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作为中国工业重镇,沈阳振兴靠什么?靠创新驱动!沈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沈阳市科技局以“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首要任务,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为沈阳加速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以转型创新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7年,沈阳市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沈阳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形成了“1+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这是对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的总体部署。在这个总体架构之下,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沈阳市科技局不断创新改革,走出局限,开辟适应战略布局发展的新路径。

数字解读

●2017年1-9月份,沈阳市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资金80994.23万元。

延伸阅读 立项科研机构数、立项项目数、支持经费数、支持经费超千万机构数均创历年新高。

●2017年沈阳实施科技创新“双百工程”,遴选100项重大研发项目和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支持。这些项目集聚了全市最优秀的创新团队、产学研合作单位242个,参与的院士达13位,拉动社会资本56亿元,预期可实现年新增产值377亿元。

延伸阅读 沈阳市通过制定项目贷款贴息、实名制包保服务等政策,促进项目转化和成果转化提速。目前,按照研发节点和转化进度拨付的1亿元补助资金已经到位,落实项目贷款2.5亿元。

增强企业

科技创新造血机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着眼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沈阳市科技局以支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IC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发展为主线,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壮大创新主体,增强企业自身科技创新造血机能。

培育沈阳创新型企业群体。2017年,沈阳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科技企业“双培育计划”。今年投入1.7亿元,遴选200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遴选300家企业进入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实施入库培育。

我们看到,“双培育”入库的这500家企业超过90%是民营企业,分布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拥有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超过2000项,是沈阳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的新兴主力军。

沈阳市科技局通过集成政策、资金、服务等措施,引导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对企业实施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支持和培育,加快其创新发展和成长壮大。

与此相呼应,“沈阳高企之家”APP服务系统正式上线,随时随地为企业提供线上服务,注册企业用户迅速突破2000家。线下配合,沈阳市科技局建立了百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管家”队伍,为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技术、人才、信息等线下专业性个性化服务,目前已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1000余次。

聚沙成塔,聚力共赢。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同时,国家老工业基地沈阳,深挖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培育重点产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机器人、IC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沈阳抓住发展关键节点,打造机器人生态圈,重点建设机器人未来城、东方机器人谷等重大项目;新出台20条政策措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园区集聚,截至目前,已落地高端装备项目41个,实现产值300亿元;在IC装备方面,制定沈阳半导体产业园建设方案,培育拓荆、芯源、富创、中科仪等一批优势企业,形成了生产配套能力;在数字医疗设备和健康医疗方面,依托东软集团和国家影像技术工程中心,建设健康产业园和医疗设备协同创新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沈阳依托东软集团、东北大数据中心、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发挥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的平台孵化作用,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联网+等产业,让东软等一批实力企业充分发挥“头雁”优势,带动整个行业在沈阳的飞速壮大。

纵观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经济规模、成长速度、发展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

大力激发城市双创活力

通过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沈阳全方位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截至目前,全市纳入统计的各级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106家,建筑面积超3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700多家,带动就业人数近6.4万人。

量变最终引起质变。沈阳市科技局成立沈阳市众创空间联盟,制定支持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措施,沈阳众创空间发展逐步专业化。

引入11家高端创新创业机构,国内一流的北京黑马会在沈设立黑马学院沈阳分院,面向东北三省开展创业企业创始人高端创业培训;双创行业知名的双创机构——36氪与沈阳市双创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加速器,将为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优客工场与东北大学完成签约,在沈阳市合作设立东大优客工场有限公司,运营大型众创空间,引入北京先进理念和资源,开展双创业务……通过系列“组合拳”沈阳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驶入快车道。在信息技术领域,沈阳国际软件园位居中国骨干软件园区十强第六名;在先进制造领域,沈阳中新创客众创空间依托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东北首家面向电梯行业的智能制造众创空间;在电子商务领域,沈阳市分别拥有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沈阳浑南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沈阳米库创服众创空间);在增材制造领域,建有盖恩科技和盖恩星云两家专注3D打印的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激活了城市的创新热情,双创热潮席卷沈城,种类繁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沈阳蓬勃发展,充满生机。依托沈阳市众创空间联盟组织策划10大系列主体活动,市科技局打造“盛菁汇”沈阳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失控大创赛、创业英雄汇等创新创业活动,吸引1.3万人次参与其中。正和岛全球创新大集上,沈阳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企业创新创论坛+B2B对接会”,活动共征集375家企业提出的需求949项,达成合作意向106个。

促自创区成为地区创新发展新引擎

9月20日,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沈大自创区交出一份“成绩单”: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77.4亿元,新注册企业超过3500家,完成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7200余件。

作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过一年多的扎实推进,沈大自创区引领和支撑全省创新发展的能力已初步显现。

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实施方案》,对自创区今后三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细化自创区建设2017年度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政策清单……一系列政策、制度、方案的落地,勾画出自创区建设的美好蓝图。

先行先试,沈阳市推动沈大自创区建立“小政府、大平台”管理体制,推动中德产业园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模式。深化京沈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政府、社会、市场联合治理新模式……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清华启迪科技园管理公司合作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公司,集中在和平三好街和浑南产业园打造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小环境。借鉴中关村管理经验,探索自创区政府、社会、市场联合治理模式,组建三好创新创业大街创新创业促进会和自创区顾问委员会,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为促进自创区资源聚集,沈阳市科技局推动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在自创区建设创新基地,建设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东网超算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引入中国工程院东北双创平台、国科大机器人学院等30多个创新资源;扩大与德、英、俄等国家科技合作,加快中德园、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新松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四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中科院金属所李依依、成会明,东北大学柴天佑,中国医大陈洪铎等院士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大学科技城落地转化……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动力,沈大自创区紧紧围绕建设东北亚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这一目标,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全新动力。

充分发挥

协同创新合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鲜明特征。为切实解决“科技强、创新弱”这一现实难题,沈阳高效整合在沈的各类创新资源,建立了与在沈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高校、院所、企业互联互通,协同创新。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制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国际研发机构发展办法》,每年安排1亿元科技资金,建设一批集科技成果产出、转化、企业孵化和创投基金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

2017年,沈阳拟定支持沈阳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科院沈阳产业育成中心、东北大学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智能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等7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沈阳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组建的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达44家,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攻克了包括IC装备、无人机等一批关键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沈阳市科技局正在组织筹建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大联盟,力促创新资源既联又通。

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同时,沈阳市进一步走出去,寻求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搭建更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建设沈阳科技条件平台,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上海共智网合作,引进北京、上海等地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基础上的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

前不久,沈阳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新一轮市院合作协议,将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等内容,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沈阳材料创新研究院等6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形式各异的协同创业模式、创新合作方式,将国内、国际前沿的科技资源引入沈阳,进而落户沈阳,与沈阳本土资源相互融合,加速发展,进而实现几何倍的发展壮大。

促进科创

成果“纸变钱”

让我们看一组权威数字,2017年1—8月份,沈阳全市专利申请1284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791件;专利授权6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96件。有效发明专利1252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11件。

沈阳,不缺创新的头脑,从“火红年代”的一线工人师傅,到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再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填补了无数空白、攻克技术难关的院士、教授专家以及工程师。但是,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世界级难题,沈阳一直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解题途径。

为了让大量的留在“钱变纸”阶段的科创成果进入“纸变钱”阶段,沈阳市科技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了《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总结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典型经验,召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推进会,在全市复制推广;推动中德新能源汽车与无人驾驶技术研究院、远大集团德国新一代智能协作机器人海外研发机构等项目,组织参加中俄创新对话、香山科学会议等科技交流活动。

对内挖潜,对外扩张。沈阳还引进中国生产力学院、中国工程院东北双创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资源,打造京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参加北京科博会、西安科博会等活动,达成合作意向百余项。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对接活动,完成对接15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

沈阳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活跃技术交易市场。截至9月份,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数量3875项,同比增长25.6%;技术合同成交额135.4亿元,同比增长13.7%。特别是东北科技大市场运行以来,已形成“一厅、一网、十平台”的总体框架,已完成云服务平台设计方案,正进行网络平台招标,初步实现成果展示、交易洽谈等线下六大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沈阳已引进40多家科技及金融服务机构实体进驻,可提供十大类130余项科技服务,整合科技资源供应商126家,收集项目、成果、人才705项;已举办创新创业活动50次,累计服务企业、科技机构、科技人才958家次;通过项目对接会,16个成果完成场内交易;累计技术交易合同309项,实现技术成交额5.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