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中国的商业故事越发粗糙。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谁的钱多谁就能笑到最后,而不是相反。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在海量资金的洗礼下,产品形态、商业模式都已经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足够的钱,足够到能将对手耗死。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存在即合理,但是我们也需要扪心自问,这种竞争方式能否带中国走上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进一步,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缘何引发虚拟经济冲击实体之辩?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做的不是改良服务、产品,而是寻求零和博弈。所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当初急着颠覆的行业,如今又成了互联网最想拥抱的对象,例如零售,又比如金融。
所以,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突围之路,在于做出实实在在的服务或产品,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这一点,触宝或许能给人带来一些信心和启示。
从2008年触宝成立至今,9年的时间不算短,因为很多初创企业都活不过3年。触宝300人的规模也不算大,很多互联网企业融资后都会快速膨胀。但是它圈下的11亿用户规模却绝对令人侧目,因为任何能用户过亿的产品都必切中某种痛点、满足某种需求。何况还有时间证明,这个需求不是人造的伪需求。
更重要的是,触宝从一开始就有了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于企业,盈利本是本分甚至是底线,但是在这个泡沫狂飙突进的时代,盈利似乎成了对互联网企业的苛求。得益于资本的支持,互联网企业有着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宽容的财务要求和财务耐心,但这不意味着,拥有足够多的用户就可以成为企业持续亏损的理由。毕竟,商业不是慈善,总要有人为此买单,投资人肯定不能是最后一个接棒的人。
在这个好大喜功的时代,或许应该想想小的美好。我们不仅应该有乔布斯所提倡的不同凡响(think different),也可以尝试隐形冠军们行之有效的小而美好(think small)。对于企业而言,节制而理性的小或许比狂热而激动的大更有持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