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触宝,或许不少人都知道,或者用过触宝输入法,或者是触宝电话的粉丝。这家创业至今已有9年的公司,靠着300多人的规模,做出了两款杀手级应用——触宝电话撬动了超5亿人,触宝输入法更是覆盖了全球过6亿用户。
在网络电话和输入法这两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级应用上,触宝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在这个讲究出名要趁早的时代,小而美的触宝在互联网行业堪称“隐形冠军”。
极客产品商业化
登录触宝的官网,只有一句细思极恐的说明——“地球上,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用触宝的产品”。
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所有员工不过300多人,几乎都是技术人员。触宝CEO王佳梁,当年没有参加过高考,直接保送到上海交大;触宝首席营销官李巧玲不仅是清华大学本科生,还年纪轻轻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触宝董事长张瞰、触宝首席技术官王健,在创办触宝前都在微软工作。
高学历、海归派、外企范,这或许就是触宝团队给人的第一印象,聪明又精致,专注且低调。这种气质足以让他们将所选择的事情做到极致。
作为触宝最早的产品,输入法至今仍是触宝的拳头产品。很多人恐怕没有想到,输入法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级应用,居然没有被互联网巨头瓜分殆尽,而是让触宝这样的创业企业拿下了大好河山。
触宝创立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客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在科技领域,极客和商业这两种素质都不稀缺,但是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则是非常稀缺的能力。
如果极客沃兹尼亚克和商人乔布斯没有遇到彼此,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苹果,至少不会出现那么早。触宝的故事同样具有戏剧性,而且和苹果也有一点关系。
2007年,乔布斯带来了划时代的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虽然iPhone已经是当时智能手机中的佼佼者,但是在用户使用最频繁的输入上,却经常让用户抓狂。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输入法更是做得让人难以满意。
作为技术男,当时还在微软工作的王佳梁和张瞰体验了智能手机后,双双对于输入法难以忍受。一怒之下,张瞰亲自动手,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写了一款输入法。尽管还很简陋,但是王佳梁体验后明显感觉到,这个已经比原生的输入法好用多了。
两天做出来的输入法都这么给力,如果能认真将这个软件打磨好,会不会吸引更多人用,甚至将其做成一门生意?
虽然当时针对PC端的软件公司已经车载斗量,但是针对移动端的软件公司还非常罕见。毕竟当时iPhone才刚刚发布,其他的智能手机只是作为高端货被少数商务人士和极客使用,用户人群远不如现在庞大。智能手机或许代表未来的方向,但是它多久才会流行起来,输入法软件能不能做成生意,当时这些都还是不那么确定的问题。
作为极客,他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将输入法产品逐渐完善,就放到一个论坛上供人免费下载。半个月后,王佳梁无意中发现,这个小产品的下载量已经高达10万次。
在没有任何推广和转发渠道的情况下,一款应用的下载量高达10万+,这意味着什么?王佳梁意识到,或许他们撞上风口了。
没过多久,王佳梁和张瞰就辞职创业了,李巧玲、王健等在微软的同事对此颇感兴趣,于是也一同入伙。
后来,还在读大学的任腾去触宝找了份实习。李巧玲至今记得,这个小伙子是如此之拼,以至于都是带着睡袋到公司,几乎以司为家。正是这个实习生任腾,成了触宝的首席数据官和第五位合伙人。
尽管后来分工各有不同,但是这5位触宝合伙人,都是懂商业的极客。或许,这正是触宝的基因所在。
立身靠技术,生而国际化
小小的输入法,为何能席卷6亿用户?对于触宝而言,“技术+国际化”是他们的撒手锏。
作为一群技术至上的极客,用技术将产品做到极致是必经之路。但是,一款极致的输入法应该是怎样的,不就是打字吗,还能做出什么花来?
有人曾如此形容上海人的精细,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对于地处上海且CEO就是上海人的触宝而言,他们正是在小小的输入法里做道场,为了将输入法做到极致,就必须要将每个细节抠到极致。
李巧玲告诉记者,输入法的核心涉及大量的关键技术。触宝的优势在于,输入法的所有内核都由触宝自主研发,而且都有核心专利,并且在全球都有专利部署。“目前核心专利就有100多项”。
对于触宝输入法的未来技术发展,李巧玲告诉记者,未来输入法的核心是基于语义分析的智能预测和纠错,未来的触宝输入法会比现在的语言模型更上层楼。而且,触宝输入法未来会在注重智能性的同时,更注重娱乐性,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情感。
在2016年底,触宝输入法就推出了BoomText(爆炸弹幕)功能,用户输入文字后,就能生成弹幕的动态效果。触宝数据显示,BoomText功能上线第一周后,用户使用率就超过20%。
随着谷歌、搜狗、360等互联网巨头先后杀入输入法市场,这块并不算大的市场里,触宝如何才能站稳脚跟呢?对此,李巧玲告诉记者,对于输入法的企业用户来说,越是大的厂商,越是看重产品质量。
正是得益于靠产品说话,所以在输入法这个细分市场,即使面对诸多互联网巨头,触宝也没有落得下风。
如果全靠技术,触宝也不可能拿下6亿用户,中国手机网民人数到了2017年初还不到7亿人。触宝的秘诀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国际化路线,所以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触宝还有大量用户。
这种生而国际化的做法,在美国并不罕见,但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却不多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在国内先跑马圈地,等格局稳定之后,再扬帆出海,颇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味,触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李巧玲告诉记者,触宝输入法是从海外市场起步。“最开始是只支持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俄罗斯语。因为国外用户付费习惯很好,当时触宝输入法标价12.99美元,并不便宜,仍有不少用户下载。”
正是吃到了国际化的甜头,触宝一发不可收拾。目前,触宝输入法已经支持超过126种语言。例如仅印度官方认可的语言就超过22种,这还不包括很多非官方语言。
要同时搞定这么多语言,过硬的技术又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李巧玲告诉记者,建立语言模型是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基于大数据来完善语言模型。每一门语言输入法还需要专业的词库,除了购买,技术人员也需要去网上抓词汇,这些都需要技术支撑。
在触宝国际化的过程中,正是得益于过硬的技术,才经受住了质疑和考验。早在2012年时,当时还在上升期的触宝就遇到了国外巨头狙击。
当时,全球最大的语音识别技术公司Nuance公司计划收购触宝被拒,于是在美国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称触宝侵犯其专利权,并提出赔偿要求。3天后,Nuance公司又向I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337调查”申请,指控触宝侵犯其5件专利的专利权,要求ITC发布普遍排除令,禁止触宝的产品进入美国。得益于自身的技术积累,触宝出示了过硬的证据,以证明自身不侵权,最后Nuance公司才主动提出了和解意向。
由于触宝的主要客户是企业用户,特别是大型手机企业,这些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非常敏感,因为担心自己受牵连。在触宝通过一场官司证明自身的技术能力后,一些原本有所疑虑的企业反而更放心了。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触宝输入法也被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采用,走向了全球各地用户的手中。
免费电话撬动5亿用户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在做出了输入法这款杀手级应用后,触宝又做出了一款触宝电话,谁曾想到,这款软件又成了一款爆品。如今,网络电话已经和输入法一起,成为支撑起触宝的两驾马车。
触宝电话之所以能疯狂圈粉,主要是依靠三大利器,一是屏蔽骚扰电话,二是免费通话,三是生活黄页。虽然现在很多应用软件都在推出这些功能,但是触宝却是比较早地将这三大功能做成现实,并且免费供用户使用的企业。
对此,王佳梁表示,触宝曾了解过,实时通信里主要有哪些需求。第一是防骚扰,触宝是最早一批开始做的,现在360、腾讯加入了防骚扰功能,相比较之下,触宝的数据是最精纯的。第二是网络电话,它和微信电话比较接近,目前在这方面触宝仍然排名第一。有了防骚扰和号码识别之后,触宝再做黄页查号,所有商户电话号码可以在这里识别。其次还包括通讯辅助功能。
很多时候,最常见的问题反而最容易被忽视,因为太过熟悉,以至于我们都不太认为这是个问题。比如面对骚扰电话,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看法是,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这个思路的潜台词是,只要个人信息已经泄露了,骚扰电话简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此,触宝的几位合伙人并不服气,和当年因为不满输入法而自己写一样,他们几位极客又聚在一起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骚扰电话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骚然电话肯定不只骚扰一个人,只要它四处骚扰,就应该有办法识别并拦截。
如今在拦截骚扰电话的技术上,触宝做出了一批专利。例如,通过触宝自主研发的“号码慧眼专利技术”和“号码防伪技术”,通过云端海量的垂直数据挖掘,为用户识别并拦截骚扰、诈骗电话。
触宝电话数据显示,虽然每个骚扰电话只有6.61天的存活期,但平均骚扰用户多达255个,“最牛”的骚扰电话曾骚扰了超过120万名用户。由于骚扰电话在不断更新,所以触宝电话也需要不断更新。目前,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触宝电话构建的云端号码库达到了2亿的规模,而且还在以机器爬虫和人工整理等手段,不断丰富这个骚扰号码库。数据显示,触宝电话平均每天大概要拦截9000万个骚扰电话。
触宝电话另一个杀手级功能,就是免费通话。虽然诸如微信、QQ等通信软件也能语音或视频通话,但是手机通话还是无法替代,尤其是在跨国通话领域。此前网络电话也贡献了Skype这样的巨头,但是目前Skype仍是收费应用。
为此,触宝电话推出了免费通话功能。记者体验触宝电话发现,刚注册触宝电话,就可以享受超过1000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从2016年开始,触宝还推出了国际通话免费服务,即可享受特定时长的跨国免费通话。
得益于这种精耕细作的精神,触宝电话不仅吸引不少用户主动下载,也赢得了不少手机厂商的青睐,诸如三星、华为、小米、中兴、锤子等手机厂商,均与触宝建立了战略合作。
特别是在广受年轻人关注的锤子科技发布会上,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多次提及触宝的免费电话,让更多用户知道了这家小而美的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