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上午,呼和浩特全城非遗体验第二站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该校中外师生共同体验和学习了和林格尔面塑、归绥传统面点、莜面饮食、青城德兴源烧麦等传统面食的制作技艺。
本次活动以“寒食节里看非遗,传统技艺代代传”为主题,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姜果绿、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淑敏、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秀英、青城德兴源烧麦代表性传承人王智为现场的百余名中外大学生现场传习、展示面塑制作技艺。
捏“寒燕”是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节日习俗,相传其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直到现在,晋陕蒙沿黄流域都会在清明节前捏“寒燕”,并且把一串串“寒燕”用柳枝或棉线连接起来,挂在显眼的地方,预示春天到来。
活动现场,在传承人姜果绿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和面、塑形、上色制作“寒燕”。大家通过学习制作步骤和实际操作,创作出了风格迥异、个性突出的面塑作品。
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娜斯佳说:“以前只是见过一两次,不知道什么是面塑。很喜欢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课程,在制作中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尝到地道的美食,我觉得很有意思。”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王建莉表示,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
内蒙古草原英才、内蒙古社科联委员董杰博士接受采访时说:“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希望今后非遗传承更多地进入到课堂和教材中,将文化传承由知识普及扩大到技能培训和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从而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增进不同民族和地区间人们的民心相通。”(完)